[街谈巷议] 湖北被归类为防控Ⅱ类地区!荆门已有社区要求报备,疾控紧急提醒!
连日来
佛山、广东等地出现基孔肯雅热疫情
相关话题冲上热搜
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划分
湖北被归类为
基孔肯雅热防控的Ⅱ类地区
聚集性疫情发生风险相对较高
此消息一出引发了网友们的关注
不少人纷纷发出感慨:
“总感觉这几年蚊子都变异了!”
荆门多个社区发布
返荆人员需报备通知
/培公社区/
/ 关公社区 /
/ 明月里社区 /
/ 五一桥社区 /
/ 飞扬新天城小区 /
8月11日
荆门疾控发布
致广大市民预防登革热、
基孔肯雅热的倡议书
登革热、基孔肯雅热
输入我市并引起
本地传播的风险较高
亲爱的市民朋友们:
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都是通过媒介伊蚊(荆门俗称“花蚊子”)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属于蚊媒传染病。当前正值暑期,蚊虫活动频繁,我市归国、探亲、返乡、旅游等人员流动频繁,其中不乏东南亚、非洲、美洲和珠三角等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疫情高发地区人员流入,登革热、基孔肯雅热输入我市并引起本地传播的风险较高。为了保障您和家人的健康,特向全体市民发出如下倡议:
清除蚊虫孳生地,从源头阻断传播
清除积水:定期检查您的家园和周围环境,清除可能积水的容器,如废弃轮胎、花盆托盘、缸、罐、盆、钵等,水生植物每5—7天换水1次,避免它们成为蚊虫孳生的温床。
管理储水设施:庭院内或室内的水桶、水缸、水槽等储水容器严密加盖并每5—7天换水。
整洁环境卫生:及时清理卫生死角,清理一次性纸碗、水杯等垃圾容器,疏通沟渠,填补地面坑洼,确保排水畅通,减少积水死水。
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蚊虫叮咬
居家防护:安装纱门、纱窗,必要时使用蚊帐、蚊香、驱蚊液等防蚊、驱蚊用品。
外出防护:出行时尽量穿着浅色长衣长裤,身体裸露部位涂抹驱蚊剂。伊蚊活动高峰时间为7—9点、16—19点,在此时段户外活动请尽量避开草地、树丛、竹林等伊蚊栖息场所。
加强健康监测,及时就医治疗
如您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请立即就医,切记:避免自行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如果您的小区或周边出现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病例,请积极配合开展相关处置工作。
全民参与,共建健康家园
积极参与社区的环境清洁和防蚊灭蚊活动,互帮互助清除周边卫生死角和积水容器。
科学认知,不信谣、不传谣,通过官方渠道获取疾病防控知识。
那么,面对基孔肯雅热
我们该如何预防?
是否有特效药可治?
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驱蚊产品?
如何正确防蚊?
小编做了详细的汇总
快将推文转发给家人朋友
提醒全家一起来学习吧!
↓↓↓↓
///
基孔肯雅热是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无特效药可治!
基孔肯雅热是由伊蚊(主要是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8月2日晚,广东佛山“三水发布”发布基孔肯雅热后遗症告知书,内容如下:
基孔肯雅热是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无特效药可治!
图源:三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感染基孔肯雅热病毒后,患者常在短时间内突发高烧(可达39-40℃),并伴随剧烈的关节疼痛和肌肉疼痛,其疼痛程度常被描述为“痛入骨髓”,因此也被称为“断骨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
图源:广东疾控
基孔肯雅病毒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最常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当蚊虫叮咬了感染者2—10天后,再叮咬人时,可使被叮咬者感染。
“人→蚊→人” 传播链是基孔肯雅热的核心传播模式。患者在发病后第1周内,病毒血症水平高,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风险高,但该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引发人际传播,也不会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
若感染者血液中病毒载量高,病毒还可通过输入感染者血液或意外接触感染者血液而传播。极少数情况下,孕妇感染后,病毒可通过胎盘导致宫内胎儿感染。若母亲临近分娩处于病毒血症期,也可发生分娩时传播,导致新生儿感染。
///
基孔肯雅热潜伏期有多久?
感染后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地理分布:基孔肯雅热的地理分布与媒介伊蚊的地理分布相关,在非洲次撒哈拉地区、东南亚地区、印度洋沿岸及岛屿、西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或亚热带区域呈地方性流行。
发病季节:与当地的媒介伊蚊季节消长有关。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基孔肯雅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潜伏期: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一般为1~12天,通常是3~7天。
感染后的临床表现: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发热、关节痛或关节炎、皮疹。
·主要症状有急起高热、关节痛、关节肿胀、斑丘疹,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纳差、腹痛等消化道症状,畏光,结膜充血或出血症状。
·皮疹常见于面部或四肢伸展侧。
·关节痛常表现为游走性疼痛,可累及多个关节,以侵犯小关节(如指关节)多见;关节痛常伴随发热症状出现,可持续数天或数月。
///
防护要注意以下四点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最典型的临床症状,就是关节疼痛致身体蜷曲。蚊媒传染病指的是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病原体的疾病,不会通过日常接触或呼吸道传染。
针对基孔肯雅热,充分休息、补充液体以及服用非处方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可缓解部分症状。
专家强调,患者在排除登革热之前,切勿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以降低诱发登革热出血的风险。
减少基孔肯雅病毒传播的主要方法是控制蚊虫媒介和减少蚊虫孳生地。
①家家户户点蚊香、挂蚊帐、装纱窗——不要让蚊子进你家,不要让蚊子咬你!
②清积水、清垃圾——没有积水就没有蚊虫孳生,没有蚊虫就没有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传播!
③出门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常喷涂防蚊液——保护好自己和家人不被叮咬!
④全民行动灭蚊虫——万众齐心灭疫情!
///
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驱蚊产品?
专家表示,预防基孔肯雅热最关键的就是防止伊蚊叮咬,在身上喷涂防蚊的一些驱蚊剂是最普遍的,那么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驱蚊剂呢?
专家介绍,首先要看标识,标识里边最关键的就是农药登记证号和生产许可,这就代表驱蚊产品具有驱避效果,并且对人类的危害刺激是在安全值范围内。
第二要看驱蚊产品的有效期和保护力,如果产品标注可持续驱蚊4小时以上,可按4小时涂抹。专家表示,如果想要驱蚊效果理想,可缩短涂抹时间。
图源:新闻在线
///
旅行者应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
出发前旅行者需查阅目的地的健康通告和警示信息,了解哪些地区正在发生疫情或存在较高的基孔肯雅热感染风险。
部分旅行者(如孕妇)可依据此类信息判断是否应避免前往该地区。在暂无疫情但存在感染风险升高的地区,计划停留较长时间或前往正发生暴发疫情的地区的人员,可前往旅行门诊或者医疗机构咨询医务人员。
出行时,宜携带含有避蚊胺、埃卡瑞丁、柠檬桉油、对薄荷烷二醇等活性成分的驱虫剂,并按照说明使用。也可使用经0.5%氯菊酯处理的衣物和装备(如靴子、袜子、帐篷),使用蚊帐、穿宽松的长袖上衣和长裤。尽可能选择配备纱窗纱门的住宿场所。
旅行结束后2周内仍需预防蚊虫叮咬,避免将基孔肯雅病毒、登革病毒和寨卡病毒等病原体带入境内,导致本土传播。旅行归来后,若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或皮疹症状,请及时就医,并说明旅行时间和地点,以尽快得到诊治,并及早实施防蚊隔离,避免传染给家人和朋友。
除此之外
当前正值高温多雨季节
夏天炎热酷暑
蚊虫孳生和活动频繁
这份【居家防蚊灭蚊指南】请收好!
目前基孔肯雅热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
也没有广泛可用的疫苗
部分国家虽有批准疫苗
但并非在全球普及
疾控专家表示:
阻断基孔肯雅热疾病传播的核心手段
是预防蚊子叮咬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从防蚊和灭蚊两方面入手
掌握以上这些防蚊小妙招
尽可能避开蚊子的“骚扰”
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治可控
不必恐慌!
关键是做好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等措施!